
台灣與美國航太軍工產業近期動態
2025.05/12
|
產業趨勢探勘
台灣與美國航太軍工產業近期動態
全球總需求快速升溫,成為結構性成長推力
- 根據SIPRI於2025年4月發布的報告,2024年全球軍事支出達2.718兆美元,年增9.4%,為冷戰結束以來最大增幅,且已連續第十年成長。
- 美國國防預算高達9,970億美元,占全球支出的37%;歐洲地區年增17%,德國、波蘭分別達28%與31%的高增長率,軍備擴充趨勢顯著。
- 多家軍工企業同步回應此趨勢。挪威Kongsberg第一季接單年增63%,英國BAE Systems持有創紀錄的778億英鎊訂單,法國Safran亦宣布導引炸彈增產44%,供應烏克蘭。
- 這些數據顯示軍工產業的總需求已從區域戰爭短期反應,轉為制度性、政策型支出擴張,是航太軍工產業長期成長邏輯的基礎所在。
- 尤其在關稅重新建構全球貿易架構的背景下,國防與軍工產業被視為「非對等交換品項」,反而成為各國強化外交與經貿安全的優先產業,這賦予軍工輸出國(特別是美國)更大的產業主導力與結構紅利。
關稅談判中的軍工角色:從籌碼到戰略支柱
- 美國於2025年4月2日對台灣進口商品加徵32%關稅,雖半導體產品獲豁免,仍對多數產業形成壓力。
- 台灣政府選擇不報復,而改以加購農產品、能源、軍事裝備等方式緩和局勢,並擴大對美投資。
- 軍工成為雙邊對話焦點,台灣考慮自美採購70至100億美元軍備,包括巡弋飛彈、HIMARS、雷達等,具備高戰略性與政治意涵。
- 美國則於2025年5月初啟動對商用飛機與引擎進口的「第232條國安調查」,可能使關鍵零組件進口受限,加速美方供應鏈內建趨勢。
- 整體來看,軍工產業的國際角色已從「商品」轉為「協議核心條件」,在後關稅時代的新架構中扮演戰略地位的兌現標的。
台美產業動態更新:從示好到實體對接
- 台灣無人機產業進入戰備整合階段,漢翔、雷虎、中光電組成非紅色供應鏈聯盟,聚焦自主飛控、人機協同與隱形載具設計。
- 長榮航太擴張美系軍機維修授權業務,經緯航太則建立航太結構件精密製造體系,朝軍規產能邁進。
- 2025年起,波音、雷神、諾格等美國軍工代表團密集訪台,尋求無人機組裝、子系統轉單、在地合作模式,推進地緣友善供應鏈架構。
- 在「非中國聯盟供應鏈」框架推進下,台灣的地緣信賴度加乘製造彈性成為實際對接的基礎,航太軍工不再只是象徵性合作,而是逐步邁向功能型外包與共製模式。
GoldON投資方向思考
- 軍工產業在經貿關係中的角色顯性化:此次關稅談判突顯軍工產業已不僅是國防層次,而是國際經貿與地緣戰略布局中的制度性工具。其政策優先順位上升,對產業帶來實質推力。
- 供應鏈再編的邏輯起點:從美方國安調查、製造回流政策、對中技術封鎖等動向可見,軍工供應鏈正朝向「地緣安全性」重組,台灣具備關鍵製造與維修能力者可望被納入。
- 觀察的策略關鍵:評估企業價值時,宜優先觀察:(1) 是否具備國防資源導入條件;(2) 是否正跨入軍用規格技術模組領域;(3) 是否有潛力由組件商升級為次系統承製者。這三者將決定未來角色定位與市場再評價空間。
閱讀更多前驅投資文章
關於本篇
前驅投資週報2025-012
Processor: BAI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