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中東行:美國航太軍工產業出口主力地位的再確認
2025.05/20
|
產業趨勢探勘
川普中東行:美國航太軍工產業出口主力地位的再確認
歷史性軍售協議彰顯美國軍工出口實力
- 2025年5月,美國現任總統川普於中東行期間,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署了價值1,42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防衛銷售案之一。該協議涵蓋空防、飛彈、太空與邊境安全等多項領域,涉及超過12家美國防衛企業。
- 同期間,卡達亦宣布採購160架波音飛機,總值達960億美元,顯示美國航太產業亦同步獲得來自中東國家的大量訂單,形成軍售與航太雙線並進的出口攻勢。
軍工與航太輸出並列為美國出口主軸
- 根據SIPRI數據,2020至2024年間,中東佔全球武器進口比重高達27%,美國則為全球第一大武器出口國,占比超過40%,中東為其重要客戶群。
- 此次川普行程所帶動的武器與飛機合計超過2,000億美元訂單,凸顯軍工與航太在美國出口組合中地位的再確認,也說明美國政府將其作為經濟與戰略並行的主力產業推動。
台灣航太軍工供應鏈的整體受惠潛力
- 相較於美國將「航太」與「軍工」分開作為產業分類,台灣因產業規模與體系特性,兩者高度重疊,包含飛機結構、引擎零組件、航電維修、無人機、飛彈推進系統等多項領域,多由同一供應鏈承接。
- 與美國軍火大廠合作經驗的廠商,如長榮航太、雷虎科技、中光電、AIDC、經緯航太、中科院等,在面對美方軍售擴大與飛機出口成長的趨勢下,有機會透過次系統、維修件或平台整合模組的轉單,嵌入美系體系之中。
- 特別是在軍規維修、無人機自主飛控、精密結構件與航太裝配這些高度可分工的模組領域,台灣供應鏈在中長期具備「技術銜接能力」與「地緣信賴優勢」,有望接收穩定的長期外銷訂單。
- 另一方面,由於軍工與國防產業的特殊性與國安敏感度,美國在航太軍工體系中全面排除中國供應鏈,這使台灣等「非紅供應鏈」具備天然的地緣與政治信任優勢,有機會長期承接替代性角色,強化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獨特價值定位。
GoldON投資方向思考
- 美國軍工與航太出口的雙主軸成形:從此次川普中東行簽訂的巨額軍售與飛機採購協議可見,美國正將軍工與航太出口作為經濟戰略支柱同步推進,不僅反映在國際經貿層次,也形塑未來地緣戰略下的供應鏈重組格局。
- 台灣航太軍工產業的整體嵌入潛力:由於台灣供應鏈在技術密度與跨部件整合能力上已逐步成熟,加上具備美方政治信任度,在航太與軍工的中游領域(維修、模組、次系統)具備結構性進場可能。
- 投資觀察指引:具備以下三種條件的台股企業,將最有機會成為潛在受惠對象:
- 具備美系軍工/航太接單或維修授權紀錄;
- 技術模組可用於無人機、飛彈、軍規飛機等高需求領域;
- 具備中長期產能擴張計劃,並已部署北美或東南亞組裝能量者。
閱讀更多前驅投資文章
關於本篇
前驅投資週報2025-014
Processor: BAI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