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建構據點,成為台廠的新價值邏輯

2025.05/22

|

產業趨勢探勘

在美國建構據點,成為台廠的新價值邏輯

「美國優先」政策框架下的價值重構

  1. 2025年川普政府回鍋執政後,重新強調「美國製造」與「美國優先」作為核心經濟政策主軸,並將產業政策與地緣安全掛鉤,強化對國防、通訊、航太、能源等領域的產地要求。
  2. 此政策框架下,凡欲取得美國聯邦標案、軍工採購合約、稅務抵減、政府補助與基礎建設參與機會的企業,皆須「在美國本土設有實體據點、具在地生產能量」作為前提。
  3. 多項具體政策正積極落地:包括重新啟動《國防生產法》授權、針對半導體、電動車、能源基礎建設等進行地緣化採購標準設定,以及調查外資企業產線回流意願,全面建構具有排他性的「美國製造門檻」。
  4. 在這樣的制度性背景下,「是否在美設點」已不再只是區域產能佈局的選項,而是企業能否取得未來增長資格的核心門檻。

 

美國據點的價值來源,不只政策補助而是成長敲門磚

  1. 地緣可信任敲門磚:具美國據點的台廠,未來將更容易嵌入美系供應鏈,尤其是軍工、航太、國安資通系統等敏感產業,無據點企業將被排除於核心環節之外。
  2. 產品轉型跳板:藉由當地設廠、設研發中心,台廠能更快接軌美方標準、模組測試、法規認證,進入附加價值更高的應用端產品,完成產品層級進化。
  3. 品牌與採購信任背書:與美國州政府或國防部門建立合作關係,可望提升企業在國際採購評比中的信任分數,形塑品牌競爭護城河。
  4. 稅務與融資紅利:川普政府主張大幅稅率減免與在地化抵減機制,並推動本地基建銀行或軍民整合基金提供企業佈局貸款優惠,對中小型台廠而言具財務實質誘因。

 

台廠實際佈局樣貌:不在大者恆大,而在關鍵卡位

  1. 若觀察目前台灣企業在美國的設點行動,不應僅停留在台積電、鴻海等大型企業,而更需聚焦於「據點型價值潛力」這一視角,也就是企業是否藉由美國據點直接嵌入未來成長路徑。根據我們的調查,以下為具備實質美國布局且具策略價值潛力的代表企業:

公司名稱

據點位置

據點類型

據點定位說明

據點型價值潛力

事欣科

田納西州

主力生產廠

軍工/半導體精密件主力據點,長約穩定出貨

極高

世德

密西根州

擴張型生產

配合美系整車廠,政策與地緣起步型供應據點

中~高

大國鋼

未公開

通路前置據點

扣件類通路型結構,強調地緣前置與快速配送

中等

大成鋼

未公開

通路及加工廠

鋁品與不銹鋼在地加工為區域營收主體支撐

中~高

環球晶

德州 Sherman

頂級製造廠

12吋晶圓製程完整一貫線,政策核心受惠標的

億豐

加州/北卡

在地量產廠

自有品牌窗飾主要製造據點,穩定營運重心

新麗

密西西比

成熟製造廠

家居/不織布穩定出貨體系,長年據點深耕

中等

系統電

德州

新設量產廠

TPMS 產品起步,擴向工控與 UPS 應用潛力大

中等

 

  1. 這些企業類型雖異,但共通特徵在於:一,具備「產品或產線地緣適應性」;二,部分已切入政策支持產業;三,具可擴張空間與後續價值再估可能性。

 

GoldON投資方向思考

  1. 布局美國的企業=具有結構性成長起點的企業:不是所有在美設點的企業都值得追蹤,但凡能從地緣、供應鏈、應用層突破的布局型公司,往往將價值從成本導向轉為需求導向。
  2. 卡位點才是關鍵而非規模:即便是小型製造據點,只要能取得美方合作授權、進入地緣安全產品的測試或模組環節,就可能取得倍數評價重估的敲門磚。
  3. 佈局意圖與價值彈性正成為估值躍升的新引信:在市場評價框架中,企業的「在地化意圖」與「供應鏈黏著度」正在成為估值提升新變因,未來市場將更重視企業的政策對應力與布局節奏。
  4. 觀察指標:持續追蹤企業是否:(1) 於美國開始運營的時程、(2) 進入敏感領域的應用供應端、(3) 取得政府補助或政策配套資格、(4) 建立當地供應網與驗證能力。

 

閱讀更多前驅投資文章

https://goldoninvest.com/

關於本篇

前驅投資週報2025-015

Processor: BriAI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