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鋼併購案到鋼鋁關稅再加碼:對美國產業政策再剖析

2025.06/12

|

產業趨勢探勘

從美鋼併購案到鋼鋁關稅再加碼:對美國產業政策再剖析

從國安否決到條件式批准:日鐵併購美鋼案的產業治理新思維

  1. 2023年12月,日本製鐵(Nippon Steel)宣布以149億美元收購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原本遭拜登政府以國安為由反對,卻在川普政府上任後,今年5月底快速批准。這樣的轉折,代表美國對產業政策價值判準出現了明顯的方向切換。
  2. 此批准並非無條件讓渡,而是附帶三項條款:美國政府取得黃金股(golden share)、董事會需由美方掌握多數席次、與境內資本投資義務。這類條件式設計,讓外資參與美企需接受美方治理,背後體現的是美國一方面要資金進來,一方面又要控制權不讓出。與其直接擋外資,不如把遊戲規則訂清楚,讓合作建立在美方主導之上。
  3. 日鐵案成為美國與盟國戰略合作與產業治理模式的轉折點,川普政府選擇以妥協條件換取資本落地,讓外資成為國內產業重建的一部分。 此次交易也突顯出,在美國製造政策架構下,具有在地生產據點的企業,其資產價值將更容易受到政策溢價的重新評估。日鐵以高溢價收購美鋼的案例,不僅重估了美國鋼廠的價值,也可能成為未來評估其他美國據點價值的參考標竿。

 

從貿易手段到政策訊號:鋼鋁關稅翻倍的三層意涵

  1. 2025年6月初,川普政府簽署行政命令,將鋼鐵與鋁關稅從原本的25%直接翻倍至50%。這次的加碼不僅延續了232條款產業關稅基調,更直接強調對本土產業的優先保護。
  2. 在川普宣布鋼鋁關稅翻倍至50%後,美國鋁現貨價格迅速上升,一週內漲幅超過50%,美債殖利率上揚,顯示市場已將該政策視為通膨與成本壓力的潛在新來源。
  3. 汽車、建築、機械等依賴鋼鋁原料的行業,面臨成本轉嫁壓力,將可能加速本地化採購與供應多元化策略之調整。
  4. 這波關稅加碼雖仍為防禦性質,然而若與日鐵收購美鋼案綜合來看,一攻一防共同構成對中國低價傾銷與第三國轉口策略的正面反擊,也讓美國對內工業製造政策的方向更聚焦在控制與重建兩件事上。

 

從政策延續到結構升級:美國製造主軸的再定義

  1. 拜登政府時期強調產能回流與技術投資,而川普政府則進一步關注誰掌控產業的決策權與主導權。政策焦點從「是否為美國公司」,轉變為「是否在美國的控制之下」。
  2. 無論是併購案需承諾百億美元級別的在地投資,或高額關稅意圖迫使外商落地建廠,都反映出美國希望控制生產據點與資本流入。產業政策的落實,已從一般的吸引投資,轉向設定「交換條件」的治理模式。換言之,美國製造的戰略目標,已不侷限於只由美國公司扛下責任(但美國政府將從中關鍵掌握)。
  3. 美國現階段並非封鎖所有外資,而是區分來源與屬性。對如日本這類同盟國資本,美方傾向以條件交換形式開放,要求遵循治理規則、接受主導架構。這種做法不僅兼顧安全與合作,也可能延伸至半導體、能源等其他具戰略意涵的產業。

 

GoldON 投資方向思考:價值對位機會是否能由制度定錨?

  1. 鋼鋁稅率提高與日鐵案中的附加條件設定,突顯美國製造政策傾向扶植特定產業的產能在美國本土持續落地。美國本土鋼廠如 Nucor、Cleveland-Cliffs 在稅務與政策上取得優勢,從一般生產者轉為「戰略資源提供者」的角色。這將使原物料與金屬產業成為政策支撐下的核心受惠對象。
  2. 鋼鋁成本的變化將逐步影響下游需求端,特別是基建、軍工、能源等對金屬依賴度高的產業。若原料採購轉向本地資源,將有利於這些供應鏈節點(包括通路商)建立中長期的議價能力。這類紅利不是直接補貼,而是透過制度設計間接釋出。
  3. 日鐵案的高價收購,也讓市場重新評估「美國據點」本身的價值。不僅是產能,更包含被併購時的溢價潛力與政策加分效果。未來在其他產業中,凡具美國製造屬性的企業,可能都將享有這種隱含價值的抬升空間,尤其是在涉及敏感技術或戰略供應鏈的情境中。
  4. 對台灣廠商而言,若其在美國擁有實質營運據點,亦可望享有類似的評價重新定錨效應。這類據點不僅有機會受惠於當地製造政策的傾斜,更因具併購潛力與政策背書價值,可能在市場重估中取得額外資本溢價。未來市場評價模式將不再僅看財報或獲利,而會納入據點所在地的戰略屬性與政策配合度。
  5. 政策模式若擴散至其他高敏感度產業(如半導體設備、高階材料、核能元件),也可能帶來類似「治理型受惠」效應。這些產業未必因業績亮眼獲青睞,而是因符合同樣的治理條款與戰略屬性,成為下一波政策資本重新評價的對象。

 

 

 

閱讀更多前驅投資文章

https://goldoninvest.com/

關於本篇

前驅投資週報2025-018

Processor: BriaI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