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藉由跨國併購提升企業價值,以華新科集團慣用戰法為例
2025.06/26
|
產業趨勢探勘
藉由跨國併購提升企業價值,以華新科集團慣用戰法為例
以跨國併購為成長槓桿:華新麗華集團的資本整合術
- 集團化操作:由子公司主導策略併購
華新麗華集團近年透過旗下華新科(2492)、新唐科技(4919)、精成科技(6191)等子公司完成多起跨國併購,逐步建立出一套資本整合架構,強化其在高科技領域的參與度,並同步拓展全球營運版圖。這類由集團統整策略、子公司實施執行的結構,成為推動估值躍升的主要手法之一。
- 併購對象都具備技術密度與應用明確性
過去以來華新科旗下公司併購之標的,皆具備明確技術定位與互補性:華新科以 Soshin 鞏固高頻電阻布局,新唐透過收購松下半導體切入車用與 AI 應用,精成科則以 ELNA 強化其在高階 PCB的能量,另透過併購 Lincstech 拓展其在高階雷射鑽孔與半導體加工等非軍工應用之技術與客戶基礎。此類技術導向型併購,帶來的非僅是營收擴張,更是企業體質與市場角色的躍升。
- 估值成長觀察:併購宣布日起兩年內最高價變動
公司 |
併購標的 (時間) |
公告日 |
當時價格 |
兩年內最高價 |
估值增幅 |
華新科 |
Soshin Electric (2020) |
2020/12 |
約 202元 |
約 240元 |
+19% |
新唐科 |
PCSC (2020) |
2020/09 |
約 65元 |
約 162元 |
+150% |
精成科 |
ELNA (2018) |
2018/04 |
約 85元 |
約 100元 |
+18% |
精成科 |
Lincstech (2025) |
2025/03 |
約 70元 |
約 98元 (半年內) |
+40.4% (半年內) |
從上述估值變化可看出,絕大多數併購案皆在完成整合後的一段期間,股價顯著上漲。例如新唐自併購 PCSC 宣布後兩年內股價翻逾兩倍,成為集團內最具放大效果的併購典範。其他如華新科、精成科亦展現出明確的股價提振幅度,顯示資本市場對這類技術導入型併購的定價反應並非短線題材炒作,而是與實質營運緊密掛鉤。
- 併購時點選擇配合資本與匯率條件,放大併購效益
這些個案併購均非倉促推進,而是配合匯率波動、資本市場條件與產業評價週期展開。例如精成科在日圓貶值期間出手收購 Lincstech,華新科則透過階段性公開收購方式逐步取得 Soshin 控制權,新唐則在疫情期間以便宜價格取得PCSC。這些精巧的出手點,皆提升了併購效率與資金使用彈性。
- 價值轉化軌跡:從技術移轉到價值重估
若以併購宣布起之後的兩年來看,幾乎所有案型皆曾達到階段性高點,代表營運整併與市場認知確實形成估值疊加效應。這樣的估值重評,不僅來自營收擴張預期,更反映集團整合能力與標的資產價值的再組合力道,是華新麗華集團在策略併購布局上展現的中長期整合力成果。
GoldON 投資方向思考
- 本次精成科併購 Lincstech,雖展現清晰的價值補強潛力。Lincstech 的核心技術為高階雷射鑽孔與半導體封裝前段加工,服務對象涵蓋 HDI 電路板、半導體測試載板與車用電子,尤其具備精密堆疊與孔徑控制能力。這類工藝與 AI 用高速運算模組的設計需求相符,具切入 AI PCB 加工供應鏈的潛力。
- 未來可觀察的三個重點方向:
(1)Lincstech 是否能開始挹注營收、反映在精成科下半年報表;
(2)其加工能力是否帶動精成科在 AI 伺服器或高速傳輸模組中的 ASP 與訂單比重;
(3)產業鏈對此併購案的認知是否有助於精成科市值的再次提升。
- 若比照新唐與華新科先前成功的資本操作模式,此案有望進一步成為精成科價值重估的推動觸媒。
閱讀更多前驅投資文章
關於本篇
前驅投資週報2025-020
Processor: BriaI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