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對等關稅為手段,美國推動重大製造業項目回流
2025.07/30
|
產業趨勢探勘
以對等關稅為手段,美國推動重大製造業項目回流
市場原先的認知:對等關稅作為純貿易手段
- 2025年4月2日,川普在“Liberation Day”演說中簽署第14257號行政命令,宣布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10%的基準關稅,並針對主要經濟體加徵額外稅率,部分產業甚至達到50%。市場第一時間普遍認為這是川普政府針對於長期對外貿易赤字與各國市場開放不足的強硬措施,焦點仍在於稅率數字與貿易赤字的縮減,而非更深層的產業戰略。國際媒體與各國政府初步反應也大多集中於對外貿易成本與報復性關稅的風險。
各國的承壓與承諾
- 然而,隨著談判的進行,整體局勢與美國主要目標逐漸明朗:
- 韓國:提出「讓美國造船再次偉大」方案,由Hanwha與HD Hyundai合作在賓州擴建船廠,投資約50億美元,以換取鋼鐵與汽車關稅減免,計畫在2026年前完成改建並啟動造艦。
- 日本:與美方達成總值約5500億美元的投資方案,並於三年內逐步落實,依這樣的條件取得15%關稅稅率。
- 歐盟:與美國已達成初步協議,除了承諾加購美國能源與軍備,並提出汽車零部件與醫藥投資,條件是在2026年前完成主要項目,以換取15%的關稅稅率。
- 台灣:在面臨潛在32%的高關稅壓力下,先前台積電已承諾在亞利桑那追加1000億美元的投資,涵蓋晶圓與先進封裝廠,首階段預計2026年投產,同時我國政府亦在談判過程中,提出加強國安科技合作方案。
- 這些案例顯示,對等關稅的談判重點逐漸從純貿易數字,轉化為以產業承諾換取稅率優惠的談判主軸。
- 不過,美國並非對所有貿易對手國都採取同樣策略。對於如越南、菲律賓等並未具備美國急需重點產業的國家,美方談判重心仍集中在縮減貿易赤字與要求市場開放;只有擁有半導體、造船、汽車、製藥、鋼鐵等美國所需戰略性產業的國家,才會面臨美國提出回流承諾的壓力。
稅率不只是手段,製造回流才是目的
- 經過數個月談判,可以明顯看出美國對等關稅的多重用意。除了增加財政收入、縮減貿易赤字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產業戰略目的,美國利用稅率壓力,迫使具備重要產業的貿易對手國提出在美投資與產業落地的承諾。
- 除了對等關稅的談判之外,搭配逐漸明朗化的產業關稅(包括先前的鋼鋁、汽車,以及接下來的半導體、藥品),川普政府的政策目標已然大致清晰,美國打算針對這些重點產業項目,重建本土產業鏈,確保半導體、造船、汽車、製藥與鋼鐵等戰略產業,重新回歸並長期留在美國。隨著近來關稅談判的進展,正讓美國逐步達成其目的,並改寫未來十年的全球製造版圖。
GoldON投資方向思考
製造回流的深層條件:不只是產業,還包括地點
- 這波由美國發動的製造業回流,不僅關乎全球產業結構的重新配置,更是「據點重編」的重大變動。
- 各產業或個別企業是否具備成長機會,除了產業面是否符合美國製造政策目標,更在於其中的個別企業是否真正進入美國設立據點,成為美國製造的一部分。
- 無論是半導體、造船、汽車、製藥或鋼鐵,必須是有意願且有能力在美落地設廠的企業,才真正掌握這波政策轉折下的時代紅利。
能回應美國主場需求的企業,才能進入下一波主升段
- 這波翻轉不僅是製造回流,更是企業競爭版圖的重寫。在這個過程中供應鏈結構將被重新設定。唯有具備在地工程能量、可美國製造認證、與美國政府或大企業有長期專案協作經驗的外國廠商,將成為新一輪產業版圖轉移中的主升段主角。相對而言,僅提供代工或輸出零組件而未規劃美國據點者,恐怕將錯失這次結構重編的洗牌新局。
- 從這樣的趨勢中,可能的潛力領域與中長期關注方向:
- 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尤其具備在美建廠或服務據點者。
- 造船與重工基礎設施鏈:包括工程、鋼鐵等。
- 製藥與生技:美國法規導向下的合規製程與新藥平台。
延伸投資思維
- 對投資人而言,應聚焦能跨足美國本土、並在政策主導產業中深度落地的企業。未來能否參與美國製造體系,將不再是附加價值,而是生存的基本門檻。能率先完成在美布局的廠商,將在這場結構性轉變中異軍突起,並有望成為長期的市場先行者。
閱讀更多前驅投資文章
關於本篇
前驅投資週報2025-023
Processor: BriaI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