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為引擎,智慧眼鏡重新再起?

2025.08/22

|

產業趨勢探勘

以AI為引擎,智慧眼鏡重新再起?

早期願景與初期熱潮:科技巨頭的集體押注

  1. 智慧眼鏡在 2010 年前後受到 Google 與各大科技廠商的高度關注,其動機源自於對「下一代運算入口」的強烈期待。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市場開始思考能否解放雙手,將資訊直接呈現在視野中,促成了科技公司將其視為從「手持螢幕」邁向「抬頭顯示」的重要轉折,不僅可延伸搜尋、社群與影音應用,更有機會建立新的作業系統與應用生態,複製智慧型手機的成功。當時的動能來自三方面:穿戴式裝置風潮推動投資人期待、顯示與感測技術逐步成熟、雲端服務成型。
  2. 2012 年 Google Glass 首度公開亮相時,掀起媒體與資本的狂熱追捧,被譽為「改變未來生活的神器」,矽谷創投資金大量湧入,智慧眼鏡一度被視為「繼智慧型手機之後的下一個大浪潮」。然而,當產品真正上市後,現實與想像的落差逐漸浮現,市場情緒迅速由驚嘆轉為質疑,也為後續的失敗埋下伏筆。

 

Google Glass 的起落:臨界點無法跨越

  1. 2013 年正式推出的 Google Glass 雖然背負著巨大期待及關注,卻在實際應用上顯得力不從心。硬體重量偏高、續航不足與散熱問題,使其難以長時間日常佩戴;應用層面僅能支援拍照、簡單錄影與通知,缺乏改變使用習慣的核心場景;同時在社會接受度上,更因隱私疑慮而引發廣泛排斥,包括劇院、酒吧、辦公場所等皆對該產品有限制。在上述障礙下,智慧眼鏡很快由「未來象徵」跌落為「過度炒作」的代名詞。
  2. 從Google Glass 的失敗揭示出:僅有硬體創新不足以推動普及,必須同時具備完整的應用生態與充足的社會規範,才能跨越普及化的臨界點。

 

新世代智慧眼鏡的重新出發:從挫敗到再起

  1. 雖然 Google Glass 失敗,但整體運算產業並未放棄,反而開始尋找新的路徑。近年來各家廠商捲土重來,背後或可歸納為四大因素:
    1. AI 與雲端服務的成熟,使智慧眼鏡具備成為「視覺助理」的可能
    2. 消費者已透過智慧手錶、耳機養成隨身穿戴的習慣,接受度提高
    3. 硬體技術進步顯著,處理器功耗降低、顯示模組輕薄、電池與散熱改善,長時間佩戴逐漸可行
    4. 醫療、物流、維運等專業場景對即時資訊疊加的需求浮現,賦予智慧眼鏡務實的應用定位。

上述這些條件的成熟化,使得新世代智慧眼鏡並非簡單言續前代產品,而是以「場景切入」與「AI 驅動」為核心,重新尋找定位。

 

本世代智慧眼鏡的產品脈絡演進

  1. 這波智慧眼鏡的復甦浪潮首先由 Meta發起領航。2023 年推出的 Ray‑Ban Meta,搭載 Qualcomm Snapdragon AR1 Gen1 平台與 12MP 超廣角單鏡頭,結合了開放式耳機與 Meta AI,支援即時影音、翻譯與語音互動,成為日常可用的互動工具。2024 年之後,Meta 持續導入多模態 AI 強化翻譯與視覺理解,帶動出貨量大幅增長。2025 年更與 Oakley 合作推出運動款 HSTN,主打長續航與 3K 錄影,針對運動情境做優化,凸顯智慧眼鏡進一步切入特定場景。
  2. 除了現行已推出之產品外,Meta下一步預計將推出的Hypernova 顯示眼鏡,則計畫加入關鍵的微型顯示與手勢操作,朝向「真正顯示終端」邁進。
  3. 除了 Meta,近期HTC宏達電也推出 VIVE Eagle AI Glasses,以輕量化設計與 Gemini/ChatGPT 模型支援,佐以第一款支援全中文的使用操作,鎖定日常佩戴與溝通,掀起了市場的莫大關注;同時,小米與 TCL‑RayNeo 等亦推出平價款產品,雖然目前仍以Meta居於領先位置,但這些前驅性的產品不僅是試驗性質,更確實地推動了智慧眼鏡市場在 2024–25 年間明顯成長,顯示智慧眼鏡正逐漸從「試驗」走向「擴張」,為後續產業格局奠定基礎。

 

新舊世代智慧眼鏡的差異比較

  1. 從功能、規格到定位,新世代智慧眼鏡與早年的Google Glass 已具備本質上的不同,甚至可視為完全不同的產品。Google Glass 強調其技術展示,試驗性質極高,卻缺乏日常場景;新世代智慧眼鏡則聚焦以 AI 為核心,切入社交、影音與翻譯應用,並透過價格與外觀的優化,進軍大眾市場。比較如下表:

項目

Google Glass (2013)

新世代智慧眼鏡 (Ray‑Ban Meta 2023–)

處理器

TI OMAP4430 雙核心

Qualcomm Snapdragon AR1 Gen1

顯示方式

LCoS 投影 (HUD 類型)

無 HUD,以音訊與 AI 輸出互動為主

相機

5MP / 720p 錄影

12MP 超廣角單鏡頭,支援 1080p 錄影

操作介面

語音指令、觸控板、骨傳導

Meta AI 語音交互、即時翻譯、開放式耳機

續航

續航有限(實務上難以滿足全天)

充電盒最高可提供約 36 小時使用(官方標示)

重量

約 50g

約 50g,與一般眼鏡外觀相近

價格帶

約 US$1,500

約 US$300–400,平價化

 

從這樣的對比顯示出,Google Glass 更像「科技實驗室玩具」,而新世代智慧眼鏡則試圖成為「日常 AI 助理」,兩者已非單純升級,而是重新定義產品角色與價值。上一世代因價格高昂、外觀突兀、應用受限,故而停留於小眾市場;本世代則在外觀貼近日常、重量輕巧、價格親民的同時,藉由將AI 功能透過眼鏡進入了日常場景,成就了「更成熟、更輕、更實用」的轉變。

 

AI 的導入:智慧眼鏡的質變核心

  1. 如上所述,真正使智慧眼鏡重生的核心關鍵就在於AI的導入。過去僅能「拍下」影像,如今已能「理解」影像。多模態 AI 讓智慧眼鏡具備語音辨識、即時翻譯、物件分析與情境回應,使其成為「視覺助理」的可能性大增。這不僅擴展了功能範圍,更讓智慧眼鏡成為自然的人機互動介面。例如,旅行時能即時翻譯、工作場景中能提供操作導引,使用黏性有機會大幅提升。
  2. 然而,現階段的智慧眼鏡仍依賴「雲端為主、邊緣為輔」的架構,未來若能改善功耗與延遲,智慧眼鏡將更接近「抬頭即用、免手持」的理想。

 

尚未定型的產業階段:挑戰與關鍵變數

  1. 雖然 AI 帶來新可能,但產業仍處於「未定型」狀態。作業系統尚缺統合平台,應用生態未成熟;輸入方式分歧,語音、手勢、觸控、視線追蹤各有挑戰;顯示技術仍在成本、亮度、重量間折衝;隱私與規範亦未定型。
  2. 這種局面極似智慧型手機在iPhone 出現前的探索期:多方嘗試與產品並存於市場,臨界點尚未出現,一旦關鍵整合範例出現,市場結構將快速重塑,並快速打開普及度。
  3. 第一代智慧眼鏡的失敗,揭示了「僅靠硬體創新不夠」的教訓;新世代的特徵,則在於以 AI 驅動、從特定場景逐步累積需求。當重量、續航等獲得改善,搭配應用生態與社會規範同步成熟時,智慧眼鏡才真正具備躍升為下一代核心終端的可能。目前雖未全面普及,但 AI 已為智慧眼鏡的再起鋪設了一條全新路徑。

 

GoldON投資方向思考

供應鏈基礎與元件升級

  1. 智慧眼鏡若要走向普及,首先在硬體面必須率先具備可靠性與規模化能力。其中微型顯示器是視覺介面的核心,其解析度、亮度與功耗將決定最終體驗;處理器則需要在運算效能與低功耗之間找到平衡,以支撐 AI 模型的即時回應;光學與感測模組則關乎互動精準度與應用場景多樣性;電池與散熱則影響使用時數以及配戴舒適度。因此硬體供應鏈成為此產業邁向下一步的關鍵基石,誰能率先建立高良率與穩定量產,就能在初期贏得先機。因此在中短期內,投資的焦點可放在具備專業技術與量產能力的關鍵零組件廠商。

 

AI 整合與生態拓展

  1. 然而,硬體終究只是入口,驅動智慧眼鏡價值的最核心動能仍在於應用,亦即AI的真正導入。包括語音助理、即時翻譯、影像分析與協作功能,都仰賴 AI 模型與雲端算力。這意味著,除了零組件之外,雲端與模型服務商、能夠串接多平台應用的軟硬體整合者,都將是產業價值鏈的重要角色。
  2. 除此之外,智慧眼鏡作為前端感知裝置,將生成大量新型數據,帶動雲端服務、資安驗證與內容平台的需求。因此,中長期投資價值的走向,將更多落在這些與 AI 生態結合緊密的企業。

 

未定型狀態中的戰略機會

  1. 智慧眼鏡雖然捲土重來,但產業格局仍處於未定型狀態,作業系統、應用場景、使用習慣皆未定調。不過這種模糊狀態反而更是廠商的契機:正如智慧型手機在 iPhone 與 Android 尚未定義市場前,各家廠商仍有高度的創新與實驗的空間,甚至從中抓到極大的成長契機。宏達電便曾在那個階段憑藉創意與軟硬整合能力取得先行優勢,甚至帶來股價的巨幅成長與營運的榮景。如今,智慧眼鏡亦處於相似局面—對具備創意發想、跨領域整合與場景設計能力的廠商而言,此刻正是搶先建立智慧眼鏡使用者認知與品牌影響力的關鍵時刻,也就是Meta目前致力投入的戰略目的。
  2. 基於上述狀態,當前針對智慧眼鏡的投資上,或應將焦點放在那些能把握未定型優勢、持續驗證新場景的企業,這些先行者最有機會在產品格局成型時脫穎而出。

 

閱讀更多前驅投資文章

https://goldoninvest.com/

關於本篇

前驅投資週報2025-025

Processor: BriaI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