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人機從戰術工具到戰略產業的地位躍升
2025.09/17
|
產業趨勢探勘
無人機從戰術工具到戰略產業的地位躍升
戰場經驗的推升作用
- 過去兩年,無人機從原本被視為一個輔助工具的角色迅速躍升為正面戰力。例如烏俄戰爭與紅海衝突中的戰場經驗反覆證明:低成本、可大量部署、可持續消耗的無人機,能持續壓迫對手的油廠、機場、補給線與雷達站等重點目標。
- 這種「成本不對稱」戰法,把傳統防禦體系的成本效應概念徹底顛覆,光是防禦一架廉價的自殺式無人機,就需要更昂貴的攔截資源與更密集的人力配置。
- 因此,無人機已不是臨時增援,而是戰術層級的常備單元。意識到這個戰爭邏輯的改變,各國紛紛把無人機從「選配」改為「必備」,納入長期國防規劃:偵察、打擊、誘餌、通信中繼與電子壓制,形成跨距與跨任務的分層組合。這是無人機地位提升的第一個結構原因:戰場實證,把它推上了戰略層級。
軍民雙用的互相拉抬循環
- 無人機帶動的不只是軍事用途,而是整個科技體系的同步升級:包括前段的航太結構件、推進與電源;中段的感測器(光電/紅外線)、導航、抗干擾模組、資料通訊;以及後台的影像處理、AI 推論、地面站與反無人機配套。軍事需求把規格往上拉,民用市場則把量體往外擴,兩股力量疊加起來形成快速的「軍民互相拉抬循環」。
- 當這種循環成形後,無人機不再只是某個單品類,而是驅動材料、電子、軟體、通訊與能源等多個產業同時演進的「平台型產業」。這是第二個結構原因:它把國防自主與產業升級綁在一起,讓經濟與安全在同一個體系裡互相強化。
大國政策與制度對抗
- 美國的做法最具代表性:一手推動「大量、可消耗、自主化」的國防採購路徑,強化即時的戰時補充速度;另一手以行政與法規建立「可信供應」體系,把關鍵零組件、通訊與軟體系統導向本土或盟友來源,並把規格標準輸出到盟友市場。
- 上述這些動作,讓無人機成為中美對抗的前線產業:一方面透過制度與標準築起護城河,另一方面以需求支撐,讓供應體系得以快速導入並量產。短期的需求在地緣衝突中抬升;中期則透過軍民雙用,促使標準整合與產業集中;長期來說,無人機與反無人機成為預算常態,並外溢到物流、能源、農林與基礎設施巡檢。這正是第三個結構原因:政策與制度把無人機固定在國安與經濟的交會點,產業重要性將持續穩固。
GoldON投資方向思考
供應體系的推進邏輯
- 當無人機被推升至戰略高度,供應體系的升級也將呈現「全方位同步」特性:
- 硬體層面:機體結構、動力與電源、耐候與可靠性件,朝高規格、高一致性、高產量推進
- 模組層面:感測器、導航與抗干擾、資料通訊/衛通模組,朝抗干擾、可追溯與安全韌體加強
- 軟體層面:飛控軟體、影像與AI推論、地面站指揮控制,朝標準化與安全驗證優化
- 攻防配套:反無人機(探測、干擾、攔截)與空域整合,與前述層級共同演進
- 因此,未來要進入此一市場的門檻,不只在技術指標與成本,更在於是否通過「可信任清單」與國安級驗證。這些驗證帶來較長的導入期,但一旦通過,廠商訂單的黏著度與存續期也更長。
非紅供應體系的稀缺價值
- 無人機產業內建一層「非經濟壁壘」:價格與效率不再是唯一標準,來源可信度、原產地規範、供應鏈可追溯與合規軟硬體才是關鍵。美國及其盟友在無人機領域推進的「非紅供應體系」,讓零組件的「來源」本身具備稀缺性,即便成本較高,仍因政策與安全要求而優先被採用,不會被價格競爭削弱獲利空間。這使得合規來源與制度契合成為新的競爭力來源,並且也解釋了為何在傳統消費市場走弱時,無人機相關體系仍能維持不墜。
- 這種制度性門檻甚至還會外溢:標準規格會透過出口、共同採購與聯盟計畫向外擴散,使得「非紅供應體系」不只是單一國家的採購偏好,而是逐步擴大的市場進入門檻。
新興成長引擎與投資框架
- 近幾年手機、PC等B2C 市場低迷的背景下,無人機背後所需的電子與軟體系統,反而展現少數的高成長性。需求不只在機體,還包含飛控系統、感測與通訊模組、AI 運算與地面站,形成了「終端+系統+配套」的完整生態。這與依賴換機潮的手機不同,也不像車用電子依賴法規漸進滲透,無人機的動能來自政策與戰略的直接拉動,具有更強的持續性與抗循環特質。
- 對投資評估與價值邏輯而言,衡量的標準也需要重新建構:不能只看出貨與毛利,而要看是否符合非紅供應鏈資格、是否進入可信任清單、是否具備不可替代性與長期任務適配性。這些因素都會帶來企業價值的「結構性溢價」,而非僅是財務價值:
- 即使短期營收不大,但若關鍵模組或生產角色具不可替代與合規優勢,中長期企業價值可持續累積
- 一旦通過國安級驗證,訂單週期較長、價格下修彈性較小、撤換成本更高
- 供應被納入盟友市場後,標準與採購的「網絡效應」會逐步顯現
- 總結來說,無人機產業已從單一產品,轉為牽動國防安全、產業升級與地緣政治的戰略產業;其成長邏輯不是消費需求的強度變化,而是政策與安全的剛性推動。唯有能在非紅供應體系中站穩的企業,才能憑藉制度門檻與長週期的訂單,創造中長期的價值成長。
閱讀更多前驅投資文章
關於本篇
前驅投資週報2025-027
Processor: BriaI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