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加速TSMC在美國生產先進製程晶片,更符合經濟、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戰略
2025.03/04
|
產業趨勢探勘
川普加速TSMC在美國生產先進製程晶片,更符合經濟、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戰略
高階晶片生產美國化以符合川普MAGA政策方向
- 川普MAGA政策下的首要任務是將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引入美國,減少對亞洲的依賴。透過迫使TSMC在美國建造尖端晶圓廠,美國獲得了對下一代晶片生產的控制權,將關鍵技術保留在美國境內。
- 川普寧願讓TSMC在美國國內生產 2 奈米或 1.4 奈米晶片,也不願依賴TSMC在台灣的晶圓廠,因為如果Intel仍然難以推進其節點,美國將在半導體技術方面落後。
- TSMC在先進節點上已經領先Intel(例如,TSMC正在為 2025 年的 2nm 量產做準備,而Intel仍在加緊研發Intel 18A)。
- Intel的製程節點命名(例如 Intel 3、Intel 20A)與TSMC的命名(例如 N3、N2)不同,這使得Intel的路線圖很難與TSMC的專業知識結合。
- Intel 計劃在 20A(2nm 級)導入 RibbonFET + PowerVia,但TSMC 2nm 採用的是 GAAFET(Nanosheet)+ 傳統供電架構。因此即使TSMC轉移技術,Intel 仍然需要重新開發適合自家產品的製程,並不能直接加速 Intel 的先進製程發展。
- TSMC的生產文化是高度標準化、客製化服務為主,專門為客戶提供最佳 PPA(功耗、效能、面積)。Intel 傳統上是以「自家 CPU 產品需求」為優先,而非開放給大量客戶,這使得其製程開發速度較慢。Intel 內部長期依賴自己的開發模式,若要學習TSMC的技術,需要大幅改變內部流程與決策機制,這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達成的。
- TSMC的製程技術與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IP 設計庫緊密結合,這些技術主要來自於 Cadence、Synopsys、Siemens 等合作夥伴。Intel 自家的製程與設計工具不同,並且有許多專屬的 x86 CPU 設計優化技術,這些都不能直接相容於TSMC的生態系統。Intel 則需要重新適配自己的設計架構,這會延長技術導入的時間。
- 即使TSMC願意提供技術,Intel 也需要對應的 ASML EUV 微影設備、沉積技術、蝕刻技術、光罩設計 等調整,這些都是高度客製化的技術,無法簡單轉移。
- 川普不想等待Intel迎頭趕上,因為這可能需要多年的投資和發展。相反,加速TSMC在美國的先進晶圓廠建設,可確保美國立即獲得尖端的生產能力。
- 如果TSMC在美國建造晶圓廠,它將受到美國法律、勞動法規和政府監督。美國政府可能會限制TSMC的出口,優先考慮國內客戶(軍事、人工智慧、雲端運算),並監管誰可以獲得TSMC的晶片。
- 即使有了TSMC的投資,Intel在製程技術上仍可能難以追趕。如果Intel在得到TSMC的資金後仍無法執行,那麼美國將面臨一個實力弱小的Intel,並且仍然依賴台灣的半導體領導地位。
- 相反地,川普更希望看到TSMC成熟的先進製程技術在美國落地,確保能夠獲得先進的晶片,而不必等待Intel的改進。
- 美國政府先前透過《晶片法案》,正在投入數十億美元來促進國內晶片製造業的發展。川普寧願將這筆錢投入美國本土的TSMC實體工廠,而不是投入無法保證更快生產速度的TSMC與Intel合作關係。
川普希望搶回美國的晶片生意,將增加TSMC供應鏈成本
- 若美國要求先進製程的半導體晶片必須在美國生產,將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造成重大衝擊,影響上游的材料及設備供應商、晶圓代工廠,以及下游的封測廠商。
- 許多台灣上游供應商(矽晶圓、化學品、光掩模等)都依賴TSMC的本地晶圓廠進行銷售,除非他們也在美國設廠。美國供應商(如應用材料、泛林集團)可能會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從而削弱台灣在半導體材料和設備領域的主導地位。
- 未來台灣的矽晶圓、設備和材料供應商都必須將產品運往美國,不僅增加了運費(空運或海運),且半導體材料和設備價值高、敏感,需要專門的處理、儲存和清關,這些都進一步增加了成本。
- TSMC的美國晶圓廠可能會從美國公司世創購買矽晶圓,而不是從台灣的供應商廠環球晶和盛高購買。
- ASML 的極紫外線(EUV)機器運輸本來就很困難。如果台灣關鍵零件供應商(如TSMC的光罩合作夥伴)需要運送到美國,可能會因海關和監管流程而延誤。
- 例如,台灣設備供應商漢唐必須派遣工程師到美國安裝、維護和維修設備。崇越科技需要維持TSMC美國晶圓廠的化學品供應系統,廠商必須以更高的工資僱用美國工人或重新安置工程師,從而增加成本。
- 台灣化學品和天然氣供應商可能會將業務轉給美國廠商Air Product和英特格。
- 如果美國也要求TSMC最先進的晶片在美國進行封裝,台灣領先的OSAT(外包半導體組裝和測試)公司可能會失去高端客戶。反之美國的封裝公司(例如Intel的 OSAT 部門、Amkor)可能會受益。
- 先進的封裝技術(如CoWoS、InFO和3D堆疊)需要與晶圓製程技術深度整合。如果封裝轉移到與晶圓廠不同的國家,溝通和技術調整就會變得更慢。代工廠可能更願意與其領先晶圓廠附近的 OSAT 合作夥伴合作,以優化晶片性能。
- 如果先進封裝業務轉移到美國,台灣 OSAT 巨頭(日月光、矽品、力成和京元電)可能會失去高端業務。
- 若TSMC和其他半導體巨頭在美國大力擴張,台灣工程師可能會被鼓勵遷往美國以獲得更好的薪水。這可能會導致台灣半導體產業「人才流失」,削弱本土創新。
GoldON投資方向思考
- 川普政府可能強制TSMC赴美擴產,美國建廠成本高昂,TSMC過去已透露亞利桑那州廠房成本比台灣高出 4-5 倍,這將影響資本支出效率並壓縮毛利率。
- 川普曾推動對華為、中芯的嚴格禁令,若繼續加碼限制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對中國企業的技術封鎖,甚至禁止TSMC供應特定中國企業,從而導致中國市場的業務受美國進一步封鎖,影響部分營收成長動能。
- TSMC的 NVIDIA、AMD、Apple等 AI 晶片客戶,若因美中貿易戰導致終端市場需求減少,將間接影響TSMC的 高階製程(3nm、2nm)產能利用率。
- 若川普政府大力扶植 Intel在美國本土推動 2nm、1.8nm 製程,可能會搶占部分美國市場的訂單,使TSMC在美國的投資變得更具挑戰性,並面臨更激烈的競爭壓力。
- 川普政府可能會要求更多半導體設備供應鏈搬遷到美國,例如要求 ASML 在美國生產 EUV 曝光機,並促使日、韓企業取代台灣供應鏈。供應鏈「去台灣化」的趨勢可能影響台灣半導體長期競爭優勢。
- 川普的干預可能帶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獲利風險,特別是在成本上升、美國市場競爭加劇以及中國市場受限等方面,但台灣的技術優勢與完整的供應鏈仍然具備長期價值,應密切關注政策變化並調整投資策略。
- 若美國進一步干預TSMC,可能需要減碼相關供應鏈持股,轉向AI軟體或其他AI應用(如機器人和智慧製造)等產業。
閱讀更多前驅投資文章
關於本篇
前驅投資週報2025-006
Processor: Shawn 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