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立武接下英特爾的執行長,將取消IDM 2.0政策,加速拆分晶圓代工事業
2025.03/19
|
產業趨勢探勘
陳立武接下英特爾的執行長,將取消IDM2.0政策,加速拆分晶圓代工事業
英特爾在川普政府的背水一戰
- 陳立武接任英特爾(Intel)執行長後,可能重新評估該公司推動的 IDM 2.0 策略,計劃加速將晶片設計與製造部門拆分為獨立子公司以提升 Intel 在晶片設計領域的競爭力。
- 前任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積極推動的 IDM 2.0,希望 Intel 能夠同時成為世界級的晶圓代工廠和領先的處理器開發商。他大力擴展 Intel 的晶圓代工業務,並與台積電(TSMC)等第三方晶圓代工廠合作,以提升製造能力。
- 由於 Intel 的 10nm、7nm(後更名為 Intel 7、Intel 4)製程進度嚴重落後,導致處理器的市場競爭力也逐漸落後於 AMD 和 NVIDIA,兩者分別採用了台積電 5nm 和 4nm 製程。
- 相較於台積電和三星,Intel 在 EUV(極紫外光)技術導入方面遲緩,因而影響 7nm 及以下製程的良率和成本控制。
- 儘管季辛格領導下的 Intel 致力於擴展晶圓代工業務,並試圖與台積電、三星競爭,但技術、產能和客戶信任等問題使其難以快速建立市場優勢。
- 高通、輝達等主要晶片設計公司仍然偏好台積電,Intel 主要提供 Intel 16、18A 等製程,但效能、功耗和成本皆未達市場領先水準。此外,Intel 企圖利用先進封裝技術(如 Foveros 3D)來彌補製程技術落後,但仍難以超越台積電的 CoWoS、SoIC 技術,且成本過高、量產良率問題仍未解決。
新執行長朝向Intel 拆分代工業務,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將是短多長空
- 與季辛格相比,陳立武對 Intel 的晶圓代工業務持不同看法。他強調,成功經營晶圓代工業務不能與客戶直接競爭,因此更可能傾向於分拆代工事業(暫名為Intel Foundry),使 Intel 專注於提升自家產品競爭力,而不是同時兼顧代工業務。
- 拆分代工業務將有助於減輕 Intel 的資本壓力,並可能讓獨立的代工公司獲得更多客戶的信任。陳立武也計劃改革 Intel 過於保守的企業文化,解決組織內部的官僚問題,並可能推動裁減缺乏工程背景的中層管理人員以提升組織效率。
- 拆分後的代工公司可獨立籌資,獲得更多來自政府或投資機構的支持,減少對 Intel 本體的財務負擔。Intel 目前在晶圓代工領域的規模仍遠小於台積電,如果台積電參與投資或合作,可能確保其市場領先地位,防止 Intel 拆分的代工業務成為新的競爭對手。
- 美國政府推動半導體國產化,Intel 可能獲得補貼以加強在美國本土製造能力,進一步降低在美國建廠的成本。
- Intel 在先進封裝技術(如 EMIB、Foveros 3D 堆疊技術)上具優勢,可能對台積電的 CoWoS 或其他先進封裝技術有所幫助,雙方可形成互補合作。
- Intel 拆分後的晶圓代工事業體,可能專注於美國政府與軍方訂單,不積極爭奪全球市場,減少對台積電的競爭壓力。然而成熟製程代工市場(如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可能會受到 Intel 的影響,特別是在汽車、工業應用晶片領域。
川普政府將晶片產業視為戰略性關鍵產業
- 川普上台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將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引入美國,減少對亞洲的依賴。透過迫使TSMC在美國建造尖端晶圓廠,美國獲得了對下一代晶片生產的控制權,將關鍵技術保留在美國境內,有助於台積電在美國市場站穩腳步,減少政治風險。
- 美國政府可能要求部分技術必須在美國本土開發與生產,並補貼 Intel Foundry,鼓勵美國企業(如 AMD、高通、蘋果)逐步改用 Intel 代工,這可能影響台灣成熟製程代工業者的市占率。使相關業者面臨利潤壓縮,影響市場競爭力。
- 過去許多晶片設計公司不願與 Intel 代工合作,擔心其同時是競爭對手。拆分後的代工公司能降低此疑慮,吸引更多客戶。拆分後的代工公司需自行尋找客戶與市場定位,短期內可能仍需依賴 Intel 本體的訂單維持營運。雖然 Intel 可能獲得美國政府補助,但政策變動仍可能影響其長期發展。
Intel拆分與否,牽動台灣相關廠商的競爭與商機
- 短期內台積電有可能受惠於 Intel 轉單:Intel 目前仍需依賴台積電代工高效能 GPU、FPGA 及 AI 晶片,如 Gaudi AI 加速器、部分 GPU 晶片等。如果 Intel 18A 製程進展不如預期,可能將更多高階 CPU 產品轉單給台積電。
- 如果 Intel 代工部門拆分,將更難與台積電正面競爭,反而可能以Fabless角色,與台積電建立更深的技術合作關係,如先進封裝技術。
- Intel 雖擁有 Foveros 3D 堆疊技術,但整體封裝市場仍由台積電 CoWoS 及日月光的封裝技術主導。如果 Intel 拆分後專注於自家產品,可能會將更多高階封裝需求轉向台積電或日月光,帶動後者營收成長。
- 高頻寬記憶體(HBM)及先進封裝需求持續成長,Intel 若與台積電或其他封測廠商合作,將有利於 ABF 載板與先進封裝材料供應商。
- Intel 拆分後可能增加對矽智財(IP)與封裝技術的依賴,以補足自身先進製程技術上的不足,這些公司可能受惠於 Intel 的開放平台策略,進一步提升 IP 授權收入。相關企業如創意、世芯-KY、M31 等具備新的成長潛力。
- Intel 可能擴大對台灣矽智財公司M31、創意和世芯-KY的採購
- Intel 可能利用美國政府補助,提供低價代工服務給美國企業,對台灣成熟製程代工業者聯電、力積電和世界先進形成價格競爭壓力。
- 美國政府可能鼓勵或補助企業(如 AMD、蘋果、高通)轉單至 Intel Foundry,影響台灣成熟製程廠的市占率,美系客戶將有流失風險:。
- Intel 在美國擴廠將使用更多美國本土的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可能減少對台灣設備商漢唐、弘塑、帆宣的訂單需求,影響業績增長。
GoldON投資方向思考
- 長線布局台積電及其供應鏈,台積電仍然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先進製程代工廠,Intel 的策略變動可能進一步鞏固台積電的市場地位,因此台積電及其相關供應鏈仍值得長期持有。
- 觀察 Intel代工公司分拆影響成熟製程市場的情況,短期內成熟製程為主的聯電、力積電等可能因 Intel 的低價競爭面臨壓力,需關注美國政府對 Intel 代工公司的補助政策,並適時調整投資部位。
閱讀更多前驅投資文章
關於本篇
前驅投資週報2025-008
Processor: Shawn Hung